体检中如果发现血脂异常,自己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标却置之不理,小心发生心梗等心血管事件。而对于那些1年内罹患过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患者,若未能有效干预,会引起复发,威胁健康和生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杜志民教授表示,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梗,这是条疾病的发展曲线。随着时下人们年龄的增大,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增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就是胆固醇水平异常。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让人真的逆生长而减轻动脉硬化,但现在已经能够最终靠治疗让胆固醇恢复到年轻时的水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杜志民教授
素食者同样会患高脂血症
说起“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大家都非常熟悉,而高脂血症则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的一类疾病。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实际上对于胆固醇来说,饮食的影响因素只占30%,内环境的代谢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很多素食的人群也会出现高脂血症的原因。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陈纪言教授表示,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因,而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因此,防范心血管疾病需要减少“坏”胆固醇的产生。而对于已做过冠状动脉支架(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提前干预高血脂带来的复发风险十分重要。
据统计,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2.9亿,平均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杜志民介绍,高血脂是沉默的杀手,由于血脂异常不像测量血压一样简单,需要靠验血才能检查出来,且表现也比较隐匿,不像高血压病人通常有一些不舒服,头疼胸闷,很多人体检发现也不太重视。所以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要更低。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陈纪言教授
陈纪言提醒,对于多年血脂高尤其是LDL-C高的人,最可怕之处是,最后都会形成血管壁斑块甚至血栓,以致于发展成心梗、脑梗等疾病。故建议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吸烟、肥胖者要着重关注血脂水平。LDL-C每降低1%,冠心病风险可降低2%;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则有可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研究发现ACS(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放置支架后即便接受指南推荐药物治疗,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仍然达到13.7%,需要提前干预控制风险。陈纪言强调,中国ACS患者长期随访情况非常不理想,患者长期用药的依从性差。
血脂降得越低,患者获益越多
“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心血管的高危人群,血脂降得越低获益就越多。” 陈纪言表示慢慢的变多循证证据支持,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心血管获益显著,特别是心血管的高危患者。
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据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降脂治疗除了大家熟悉的他汀类药物,还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治疗和PCSK9抑制剂类降脂药物治疗。“以前我们在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的时候,会发现血脂降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就不再下降,而且副作用比较多,接着有了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于是我们将这两种药联合使用,但发现仍然有部分人群无法达标。” 杜志民介绍,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这些极高危患者群体中,80%患者通过现有治疗无法充分控制其LDL-C水平。
这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采用降脂效果明显、不经血液吸收而副作用低的PCSK9抑制剂帮助这些患者。据悉,这种只需每两周一次进行皮下注射的治疗方式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达61%。“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般我们会建议患者降脂治疗一步一步的来,先用他汀类药物,不行再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最后再用PCSK9抑制剂。”两位专家表示。
新华社/路透
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女性要重视血脂水平
有些人认为高血脂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有的疾病,实际上很多人因为不良的生活小习惯和饮食上的习惯,很多年纪轻轻的人也会查出高血脂,所以生活中预防高脂血症是十分重要! “那患者应如何管理?一般人又该如何预防高胆固醇的发生?”陈纪言建议,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吸烟、肥胖者要着重关注血脂水平,患者要定期复查血脂,调整用药。
此外,陈纪言还强调,改变饮食上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最好调理胆固醇的方法。高胆固醇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如有胸痛、牙痛等症状时别以为简单休息就好,这可能会诱发心肌、心梗,所以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杜志民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一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了,二是饮食上的习惯发生了改变,高胆固醇的病人数量随之增多。虽然不断有新的降脂药物为我们提供降脂的有力武器,但运动、饮食、体重控制也很重要,先预防,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药物。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李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