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门户网新闻正文

北欧野生蓝莓原浆,纯天然的健康臻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2-07-01 10:47:04  阅读:310570

在欧洲人们的意识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蓝莓,一种是北欧野生蓝莓,一种是除北欧蓝莓以外的普通蓝莓。北欧野生蓝莓,又称欧洲越橘bilberry,是唯一无法人工种植的蓝莓品种。野生蓝莓主要来自北欧靠近北极圈的原始森林沼泽地区,其中挪威北纬58度的极光森林是北欧野生蓝莓的黄金产地。

在欧洲的传统医学中,野生蓝莓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月经痉挛、各类眼疾、腹泻、静脉曲张、静脉功能不全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北欧野生蓝莓与普通蓝莓的差别?今日小编就给大家从多维度“基因”层面上深挖二者的区别之处。

区别一:果实形态不同

北欧野生蓝莓果实比较小,味道比较浓郁,外表颜色为红色,剥开之后里面的果肉颜色为深红色或者紫色。而普通蓝莓的果实相对大一些,味道也不如前者浓郁,外表颜色为蓝色,剥开之后里面的果肉颜色为白绿色。所以北欧野生蓝莓是一种非常表里如一的果实,而普通蓝莓外表与其内部颜色则并不相同。

与此同时,普通蓝莓的果实为簇生,而北欧野生蓝莓的果实往往是单生或对生,其果实更加柔软多汁,不易采摘和运输,因无法机器采收,只能人工采摘,它对生长环境也极为挑剔,大多仅生长在纯天然生态的极光森林中,使它成为世界唯一无法被人工种植的蓝莓品种,因此也被北欧人赞誉为“蓝色贵族”。

区别二:生长环境不同

北欧野生蓝莓的主要产地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带的原始森林,其中挪威北纬58度极光森林是北欧野生蓝莓的最佳产地,是北欧国家独有的天然浆果类植物。而普通蓝莓则是广泛的生长在新西兰、澳洲、美国、智利、中国大兴安岭等地,可进行人工栽培的浆果类植物。

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挪威有1/3的国土位于北极圈内,白天日照时间长,夏季最长一天可达24小时日照,万年雪山的天然雪水滋养野生蓝莓的生长,所以北欧野生蓝莓所含的花青素和普通蓝莓相比要高出4-5倍,不仅营养更佳,其口感也更美味浓郁。

区别三:营养功效不同

因为果实形态、生长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其营养功效也大不相同。在北欧民间,人们采集食用北欧野生蓝莓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当地人发现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视力,缓解眼部疲劳,还可以增加胃粘液,治愈溃疡,控制和治愈糖尿病,也就是说北欧野生蓝莓在欧洲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

近代科学研究表明,北欧野生蓝莓的花青素可以中断α-葡萄糖苷酶的酶活性,从而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糖耐量,保护胰腺β细胞。而且花青素还可迅速愈合受损的眼组织,青光眼、黄斑变性、白内障都会对北欧野生蓝莓的花青素产生反应,北欧野生蓝莓抗氧化剂和花青素的成分结合在一起,能够保护和修复眼部组织。德国Rudolf Fritz Weiss博士在他的经典著作 《草药》中解释,这种叫做“花青素”的深色物质,一旦接触活细胞,即能够融入细胞,破坏细菌,抑制细菌生长。而普通蓝莓是无法提供如此充足的营养和功效保障的。

在北欧药房有售,广受德国、日本推崇的裸饮®Ritni北欧野生蓝莓原浆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这款裸饮®Ritni野生蓝莓原浆只选用挪威北纬58度原始森林的野生蓝莓浆果,坚持手工采摘,并在果实采摘后12小时内进场。遵循HACCP生产标准,整个生产过程不加一滴水、不加一颗糖、不加任何添加防腐剂,无菌密封玻璃瓶包装使其品质更佳稳定。

小身材大能量!挪威进口的裸饮®Ritni野生蓝莓原浆,小小一瓶里含有1000粒的北欧野生蓝莓,每天只需要喝小小一杯就能补充我们身体每日所需的花青素。这个来自北欧原始森林的天然液体花青素,之所以能风靡欧洲日本那么多年,就是源于它的神奇功效,只要坚持服用就能成为我们身边的健康挚友,随时随地为我们的健康加油助力。

McDougall G.J, Kulkarni N.N, Stewart D. Current developments on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berry polyphenols on digestive enzymes. Biofactors. 2008;34:73–80. 《浆果中的多酚对消化酶抑制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McDougall G.J,Kulkarni N.N,Stewart D. 2008《生物因子》34:73-80

Jayaprakasam B, Vareed S.K, Olsen L.K, Nair M.G. Insulin secretion by bioactive anthocyanins and anthocyanins present in fruits. J Agric Food Chem. 2005;53:28–31. 《水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与胰岛素分泌》,作者:Jayaprakasam B,Vareed S.K,Olsen L.K,Nair M.G.,2005《农业食品化学期刊》53:28–31


健康排行

健康推荐